2019年12月16日,一位来自新疆额敏的10岁小患者,历经千辛万苦,在跨越了大半个中国,去过10多家大医院后,病情却越来越差,终于找到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无独有偶,来自广东,湖南,黑龙江,内蒙古,甘肃等全国二十多个省份的患者,跨越千山万水,追寻着同一名医生,这位令患者千万里追寻的医生是谁?
吴昌归!吴昌归!吴昌归!
他是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胸科医院院长。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教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呼吸内科原主任、医院专家组成员。
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委员、全国哮喘学组委员、中国生理学会呼吸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哮喘联盟负责人、陕西省医学会呼吸和结核分会副主委、陕西省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副主委、中央军委、陕西省委、省政府保健委员会专家、国家科技奖、中华医学科技奖和全军科技奖评审专家。
千般磨难,只为精于医术
从呱呱坠地的第一声啼哭开始,每个人都会有呼吸。呼吸,是生而为人最基本的自由。当病魔来袭,呼吸被逐渐剥夺,以至生命弥留之际,人将遭受何等的痛苦与折磨?
吴昌归的从医之路充满艰辛,充满磨难。中学时,他就是有名的“学霸”,成绩总是在全县名列前茅。高考时却因体检的原因,被医学院录取。这次“阴差阳错”,却使他走出了一条精彩的从医之路。
年少时吴昌归便目睹了疾病给人造成的疾苦。小学同学被哮喘折磨,发作严重时腰都直不起来,正值壮年的人因呼吸慢病丧失劳动能力,家庭因此不堪重负……自此他便立志从医,踏上漫漫学医路。
学习本是个苦差事,而学医更是苦中苦。凡是见过医学书籍的人,都对它们“砖头”一样的造型过目不忘,而学医就是要把这些“砖头”生生咬碎,往肚子里装,往脑子里塞。
“我和大家一样,第一次见到这些“砖头”也头大!”吴昌归笑着说。
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立志学医,就不能轻言放弃。吴昌归一头扎进书卷儿里,开始如饥似渴的汲取知识。
“刻苦读书,但不能读死书,要讲究方法。”吴昌归有自己的一套方法,看书先看目录,对书籍的整体知识结构了然于胸,然后开始反复通读,不断强化记忆,开始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逐渐变得条理清晰。凭着对医学的热爱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吴昌归对《实用内科学》《呼吸内科学》等经典医学名著牢记于心,这些为他的从医之路,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经过一段基层医院的磨砺之后,1987年吴昌归考取了我国著名呼吸病专家,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呼吸科主任孙滨教授的硕士研究生。3年后,他以优异成绩毕业,获硕士学位,并留在了西京医院呼吸内科。1994年至1997年吴昌归攻读我国著名呼吸病专家,第三军医大学毛宝龄教授的博士研究生,并获医学博士学位。
内科学是医学中最为强调逻辑思维的一门学科,几乎是所有其他临床医学的基础,被称为“医学之母”。内科疾病的诊断和破案及其类似,是面对海量的疾病线索,依靠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严谨的逻辑思维,抽丝剥茧,不断缩小范围,最终找到疾病“真凶”,然后对患者进行有的放矢的治疗,逐渐去除病痛的过程。
2002年,年仅40岁的吴昌归就任西京医院呼吸内科主任。
在完成大量的临床任务同时,吴昌归承担包括5项国科金在内的科研课题十余项,获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SCI 20余篇,主编、参编专著多部,曾获全军育才奖银奖、中国呼吸医师奖等荣誉。培养博、硕士生30余名。擅长呼吸疑难病和危重症的诊治,在肺癌、肺结节、肺部感染、胸膜和肺间质病的诊断和处理、慢性气道疾病的规范化治疗、长期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我很享受这个过程,希望自己能做个医界的福尔摩斯。”吴昌归说。
千方百计,只为患者获得最佳疗效
“怎样才是医术精湛?就是要明确诊断,就是要为患者缓解痛苦,花最少的钱治愈疾病。”吴昌归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2019年,结束了在西京医院29年的军医生涯的吴昌归,来到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出任胸科医院院长。吴昌归一开始就将自己的工作安排的满满当当,每周四个半天门诊,三个半天查房,患者依旧是他工作的中心。
“胸闷气短多长时间?什么情况下会加重?白天还是晚上?”结合患者反馈有慢性鼻炎及夜晚胸闷气短加重等情况存在,吴昌归调整了患者的用药方案并确定了复诊时间,整个就诊过程持续15分钟。
“以您的从医经历和经验,这种疾病可能遇见了无数,为什么还会这么耐心细致的和患者沟通这么长时间?”笔者之前因为头疼看过医生,5分钟不到就结束了问诊过程, 感叹起来。
吴昌归说:“一个医生最怕的是先入为主的惯性思维。每一个患者都是独特的个体,内科医生必须非常全面,细致的了解患者的病情,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环节,才能最为准确的作出判断和治疗,这是对患者负责!”
一位因咳嗽,咳痰,发烧被诊断为肺炎,在经历了肺部手术后仍然不见好转的患者找到吴昌归,掌握患者信息后,吴昌归发现他鼻音重的情况,通过鼻内镜检查发现病因,经过阶段激素药物治疗,患者症状消失,最终治愈。
一位小患者因为持续高烧,三年时间跑过十几家医院,看过几十位医生,始终不能确诊是何种肺炎,最终找到吴昌归这里。经过吴昌归耐心细致的问诊,最终确定为过敏性肺炎,经过半个多月对症治疗,患者逐渐恢复健康,出院至今病情没有复发。
44岁的渭南临渭区的一名患者,2016年6月开始咳嗽,先是被诊断为“结核”,后为“非结核性分支杆菌” ……四年来,患者先后辗转了多家医疗机构,病情越来越差,最后被吴昌归确诊为结节病,仅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总费用仅130元。
类似多年难以确诊的患者治愈康复的例子数不胜数,遍布新疆,广东,东北等全国各地,吴昌归获得了“疑难杂症专家”的赞誉。
“其实这些所谓的疑难杂症,是没有打破惯性思维的圈子,勇于挑战权威和质疑自我的精神不足,这是人性的弱点,很难克服。但医生手中是患者的健康,必须时刻提醒自己保持开放的思维,不断的接受和吸收新事物,新知识,从医之路才能走的更远,更从容。”面对赞誉,吴昌归保持着他一贯的平常心和谦逊的态度。
“治病救人,风险难免。谈到这个问题,吴昌归表示,既然选择医生这个职业,就要正视从医风险,把它当做自己的源动力,努力提高自身的诊疗水平!”
“什么是医德高尚,就是以一颗仁爱之心关心病人,关注他的倾诉,以高质量的医术治疗病人,以最小的花费让病人康复。”吴昌归如是说。
吴昌归不仅仅是一名医生,也是一位胸科医院的院长,是胸科医院战略的制定者,专科医院文化的传播者,科室变革的推动者,沟通平台的创造者以及管理的承载者,团队力量的凝聚者。
作为胸科医院院长,吴昌归对医院的学科建设有着自己清晰的布局和思考。
临床是关键,科研是水平。
胸科医院要在四个方面实现突破:
一是要在慢阻肺,肺小结节,哮喘等慢病方面形成特色;
二是要在呼吸系统的疑难杂症和急危重症治疗方面形成特色;
三是在呼吸介入治疗方面形成特色,让更多患者感知医疗的温度,认可医院的品牌;
四是在睡眠呼吸监测方面形成特色。
千锤百炼,只为这一刻
穿上军装,救死扶伤;脱下军装,依然本色不变!
军人生涯,赋予了吴昌归的锐气与坚韧。退役后,他迎难而上展现了退役军人的新风采。
2020年2月3日,吴昌归作为医院新冠肺炎应急领导小组副组长和医疗救治组组长随医院支援湖北医疗队急奔武汉,支援武汉市第八医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同时,他还作为陕西省新冠肺炎救治专家组成员,参与了全省疑似患者的会诊。
“我是呼吸内科医生,曾经的军人,也是党员,这个非常时期,我没有理由不去武汉。”吴昌归说。
到达武汉当晚,吴昌归和医疗队领导及专家组成员同武汉市第八医院专家进行紧急沟通,对接各项医疗工作。结束后,他又和专家组成员研究初步掌握的医疗信息,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相关预案……仅两天时间,第一批队员就顺利下科展开工作。
与病魔较量,必须与时间赛跑。从医疗队入住八院收治首批患者开始,吴昌归更加忙碌了。讨论病情、会诊、查房……
他说:“早一分钟抢救,患者就多一分钟保障!”
“重症及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最突出的临床表现,就是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谈起救治患者,有着30多年呼吸重症临床专业历练的吴昌归头头是道。
必须为每位患者制定个体治疗方案!吴昌归认为个体化用药,特别是对于激素类的使用,时机和剂量很关键。适量,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时一名危重患者情况恶化,经过高流量吸氧及对症药物治疗,患者生命体征变得平稳。适时将患者的氧浓度降低35%,患者却觉得胸闷气憋,进一步检查,双肺已恢复正常。
在武汉抗疫的51个日日夜夜,吴昌归指导并参与救治多名新冠肺炎危重患者,多次赴随州中心医院,指导新冠危重患者的救治工作。在他和医疗队员的科学诊疗和精心护理下,收治患者均已康复出院,圆满完成了救治任务。
春暖花开,山河无恙
解除隔离后的第一天,早上8点半,吴昌归已经准时坐在门诊诊室,等待患者了??????
心怀仁爱,为医而生,付出努力,收获感动与精彩,每当吴昌归看到一个又一个患者被从死亡线上拉回来,重返健康的时候,也是他最幸福的时候,对于医者,对于他来说,这也是他最有价值的时候!
兢兢业业,忘我工作,只为患者重返健康,感受生命的美好;勇于创新,不辞辛苦,只为攻克医学难题而努力前行,不畏得失;医者仁心,大德于胸,作为医者,吴昌归在呼吸系统疾病治疗方面取得了骄人成绩,并受到同行的认可与钦佩。
老兵不老,换个阵地又去战斗,吴昌归始终没有停步,在医学探索之路上恭心前行,为千千万万的患者保驾护航,也为他们带来重生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