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科医院资讯 > 新闻资讯

大医之道40|李小飞:为医而生 心怀仁爱

作者:西安国际医学中心
时间:2022-04-24
浏览:684次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这是2022年3月10日,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手术室里,荧光灯下,专家和医生们正在紧张为患者进行肺癌切除手术,而主刀医生就是著名胸外科专家,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胸科医院执行院长李小飞教授。在李小飞的带领下,他们沉着有序,相互配合,全神贯注,一丝不苟。

如此,都是对患者生命的无限敬畏与尊重!带着家属的殷切期望,带着白衣天使的高尚,带着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追求,经过一个小时的奋战,手术取得完美成功。

他敢为人先,勇于开拓,在胸外科临床上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被誉为“第一刀”、“刀神”;他带领的团队,发明了“双瓣式”食管气管瘘修复重建术;研发了适用于儿童的3D打印的PDL气管支架,创造了多个西北第一,在国内享有很高声誉。

李小飞

胸科医院执行院长 

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教授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胸腔外科原主任

陕西省医学会胸外科分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中国医师协会创伤外科委员会主任委员

全军胸心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国之名医卓越建树奖”获得者

与医学结下的不解之缘


“我父亲的爷爷、我爷爷是坐堂医生、我大哥是我们县医院骨科主任,我是胸外科,都是医生。我小时候的玩具就是耳朵模型、中医经络人。家里从医多少代记不清了,当医生是自然而然的事。”出生在中医世家的李小飞和医学有着不解之缘。

“我家在山西省武乡县人民医院家属院。一天晚上正吃饭,我们医院书记叫我,小飞你过来看看这个!我一看,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山西日报的头版头条全都一样:我国将于1977年恢复高考。”得知消息的李小飞一夜无眠。

“父亲解放前初中毕业,后来日本人来了就没法读书,没法上大学,留下遗憾。”李小飞知道,父亲的愿望是子女这一代出个大学生,但77年恢复高考时,姐姐、大哥、二哥都工作了,希望只能寄托在自己身上。

“我们上学那会特殊时期,没人学习,不看书不做题。我还特别调皮,讲台上老师讲课,我带着同学们在下面唱国际歌。现在高考突然来了,我拿什么考?”李小飞压力山大。

“一辈子不能这样!”李小飞憋着一股劲,第二天就翻身下床准备复习。书看不懂就重新读,找大哥辅导,聪明的头脑加上两年的勤奋努力,李小飞最终被第四军医大学录取。

1980年,李小飞走进第四军医大学的校园。5年后,他以优异成绩从临床医学系本科毕业,顺利留校,之后被分到唐都医院胸外科。

“毕业后学校安排我们专门学了半年外语,之后再读英文材料就很容易。”李小飞认为这是非常正确的选择。

1986年1月26日,李小飞正式进入唐都医院胸外科工作,一直到2021年9月8日退休,35年的时光转瞬即过。

刚进胸外科,李小飞的想法很单纯,踏踏实实做一个普通医生治病救人。

科里很快提出“消灭本科生”。

“本来就不想考研,当时觉着毕业当医生本科就够了,被逼得没办法只能考了。”李小飞发奋读书,考上唐都医院胸外科专家张广忖教授的研究生。没想到硕士还没毕业,科里又提出要“消灭硕士生”。李小飞完成了气管移植硕士课题毕业后一鼓作气,师从唐都医院胸外科专家刘琨教授,精力转向肺癌、食管癌方面,顺利获得博士学位。

摘取皇冠上的“明珠”


培养一个成熟的胸外科医生,公认的时间是10年。

李小飞与其他医生一样,从住院医师做起。他一步一个脚印地夯实基础、不断进步。

1989年,李小飞成为时任科室主任张广忖教授的研究生。

“想不想做?”“当然想了!”没想到这小子一上手还蛮熟练的。“是不是以前做过?”“没有啊!”张广忖教授奇怪这从未做过手术的他就这么老练。这就是李小飞的第一台食管手术。

“天天在手术台上帮师傅拉钩,天天都在学习,而且我这人精力旺盛,经常失眠睡不着觉,就琢磨手术该怎么做、食管手术哪一步应该注意什么、要我做该怎么改进,所以一上手就像个行家。张教授慢慢就放心了,之后我自己的手术量就上去了,技术提高很快。”李小飞认为一个合格的外科医生,外科技术必须过关!

其次要掌握内科知识来辅助自己。患者该不该手术?碰到危重患者抢救、急诊怎么办?患者全身状况如何评估?这都是外科医生要掌握的知识。李小飞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医学书籍,持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从医之路也越走越顺。95年晋升主治医师、讲师;98年晋升副主任医师、副教授;2002年任胸外科副主任,2004年晋升主任医师、教授,2008年任唐都医院胸外科主任。

气管外科是胸外科皇冠上的“明珠”,尤其复杂的、巨大的气管食管瘘最为棘手。李小飞一直在临床上不断琢磨,如何改进这个手术。

传统做法是把食管、气管分别补瘘。李小飞思索再三,决定换一种思路,用食管来补气管,牺牲食管,把它补到气管上,这样粘连最重的地方也不用分离,再做个结肠代食管手术就能实现吃饭、呼吸的功能,手术的目的就达到了。按照这个思路,李小飞的手术最终成功,研究文章也发表到国外,在国内引领了食管气管瘘手术的发展方向,胸外科在食管气管瘘方面也做到了全国第一。

2006年8月,李小飞被国家留学基金委选送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留学,在北美顶尖的多伦多总院胸外科和儿童医院学习工作,李小飞主攻的方向是“肺囊性纤维化基因治疗”。

“只有走出去才能拓宽自己的眼界!”李小飞的视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在第四军医大学出国留学人员座谈会上,李小飞谈了三点体会:一是山高人为峰。国外顶尖大学的研究成果,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攀登的,起点很高,他们的研究往往代表着这个学科的前沿。二是水活景致秀。国内科研都是按部就班,按照课题设计往下做,不偏差,而国外的科研机制很灵活,研究过程中如果出现新方向,经过评估是可以改变课题方向的,科研反而容易出成果。三是月是故乡明。国外好不好?好。待遇好不好?好。能不能在国外生存?能。“但是,月是故乡的明!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是有国界的。”李小飞的一席话让在座的领导竖起了大拇指。

“唐都医院胸外科未来怎么发展?”紧接着李小飞一五一十,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两年后,在第四军医大学精品战略会上,李小飞全面回顾了唐都医院胸外科腾飞的历程,就在那次会上,时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第四军医大学校长樊代明院士隆重表扬了李小飞足足20多分钟。

漏斗胸治疗上的创新。

当时漏斗胸的治疗都是按照传统,胸壁上开个大口子把骨头撑起来,半年以后把钢板拆掉。但美国的手术不开大口,是利用胸腔镜打几个“洞”。李小飞在胸外科做了开创性的微创手术治疗漏斗胸,效果非常好。

“还能不能更好?”李小飞继续琢磨。没有胸腔镜盲插行不行?风险高,辅助一个小切口行不行?临床不断改进的过程中,科研也陆续发表了一系列SCI论文,齐头并进。

微创技术的全面开花。

“如果在微创方面赶不上全国和世界的形势,科室势必要落后。”2008年李小飞升任胸外科主任,第一件事就是大力推广胸腔镜技术、微创技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室开始大量引进各种器械,电刀、超声刀等。

胸腔镜刚起步,是毫米级的往前一点一点走。很多医生开刀开习惯了,加上不熟悉新技术、风险高、出现血管破裂解决不了等问题,积极性不高。

为了鼓励科里医生,李小飞一面带着年轻医生从简单手术做起,展示胸腔镜微创的优势,一面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外派人员学习,邀请全国顶尖专家进科室做胸腔镜手术演示,互相学习、总结提高。经过几年快速发展,科室胸腔镜技术水平突飞猛进,胸腔镜手术占比接近80%!微创方面已然和世界水平看齐。

在学科发展上,李小飞创新地提出了科室的“雄鹰精神”,其内涵是八个大字,即鹰击长空,脚踏实地。寓意着目光高远,踏实做事,后续创立了全国知名品牌会议—雄鹰论坛。继之,李小飞制定了三T研究方向:即肿瘤(Tumor)、外伤(Trauma)、移植(Transplantation)。

李小飞抓住临床继续深入创新,通过大手术、复杂手术的实施把临床和科研无缝结合。

肺癌方面,李小飞带领科室团队做了大量手术,进行各种随访,收集临床数据,助力推进科研文章、申请基金工作,带动年轻医生努力前行,不断加强同清华大学和多伦多大学的交流合作,个人和科室发展各项工作逐渐进入良性循环。

他带领的团队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2014年全国气管外科顶尖名医;2018年“国之名医卓越建树”奖。他本人承担国科金课题4项、军队省部级重大课题2项;发表中文文章165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SCI论文85余篇;主参编、翻译专著7部;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培养研究生47名,博士17名,硕士30名。

在食管气管瘘危重患者救治、长段气管手术、肺动脉、支气管双袖切等胸外科高难度手术方面有极高的造诣;参与“隧道式”食管胃吻合术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发明“双瓣式”食管气管瘘修复重建术,并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胸外科世界顶级杂志《Journal of Thoracic and Cardiovascular Surgery》上;指导完成世界首例3D打印钛合金胸肋骨植入术、世界首例4D打印气管外支架植入术;组织和参与了多项我国及国际胸外科行业指南的制定和发布。

在他的带领下,唐都医院胸外科临床、基金、SCI论文、课题全面开花。科室逐渐发展成为全国综合医院规模最大的胸外科,每年发表 的SCI论文、国科金数量均是全国胸外科排名前列。

鹰击长空,让“不可能”变为了可能。

“即使失败,我也不后悔”

2021年11月,李小飞来到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任胸科医院执行院长。李小飞兢兢业业、忘我工作,只为患者重返健康,感受生命的美好;勇于创新、不辞辛劳,只为攻克医学难题而前行;医者仁心、大志于胸,为更多的患者保驾护航,为他们带来重生和希望。

2021年12月10日,李小飞带领团队为一名70岁的胸骨鳞癌患者成功切除胸骨巨大肿瘤,并采用3D打印技术进行胸壁重建手术。

患者郭先生胸痛、胸闷的症状一直得不到缓解,到院检查发现其胸骨内存在肿物并侵及肋骨,之后病理结果证实为胸骨鳞癌,这是发生于表皮或附属器细胞的一种恶性肿瘤。患者胸腔的巨大肿瘤,已经侵犯到部分胸骨,手术后其缺损面积将达15*20cm。

“我打听了个遍,都说得找李小飞教授。”经过反复考虑,患者最终走进李小飞的诊室。

如果胸骨柄肿物和肋骨一并切除,患者双侧锁骨和胸骨体之间会形成巨大缺损,造成前胸壁软化塌陷,生活质量会大受影响,而传统的胸壁修补材料又无法支撑大面积的胸壁缺损。

如何选择一种适合患者的胸壁重建材料成为治疗的难点。李小飞教授最终决定采用新型聚醚醚酮(PEEK)材料,为患者打印并置换胸肋骨。

12月10日,在手麻中心配合下,李小飞带领团队历时两小时,成功切除患者巨大肿瘤、胸骨以及部分肋骨,并顺利植入3D打印胸肋骨。术后,患者情况良好。

一名来自河南的恶性纵膈肿瘤患者被多家医院拒绝手术,抱着一丝期望慕名找到李小飞。

纵隔肿瘤是胸外科常见疾病,但这位患者这样巨大的恶性纵隔肿瘤却不常见。因其位置深,肿瘤巨大且相邻重要脏器,周围组织界限不清,手术难度很大。

“即使失败了,我们也不后悔!”患者激动地说。“有了你这份信任,我们愿意试一试,搏一搏。”李小飞说。

经过详细的术前检查和评估,李小飞决定实施纵隔肿瘤切除术。12月14日,手术开始。术中发现肿瘤已侵犯左无名静脉、心包、肺动静脉、胸膜以及左肺,分离难度极大,肿物与周围组织的粘连异常紧密。李小飞教授团队通过精准有效的分离,闯过一道道难关,把肿瘤与左无名静脉、主动脉、肺动脉等重要结构分离开来,经两小时奋战,纵膈巨大肿物被完整切除,大小达25cm?15cm?10cm,约4斤重,手术成功。总之,要想安全“剔”除,犹如虎口拔牙,稍有不慎,非死即残!其实,面对这样一台高难度手术,对于“身经百战”的李小飞来说,还是压力山大。

其实那天患者的家属想跪在手术室门口,又怕影响其他患者家属,也怕影响医生,就一直不吃不喝地等在那。当得知手术成功的那一刻,家属瘫坐在椅上,眼泪再也止不住:“我就知道,小飞教授一定能行。”术后,患者返回病房,已在康复之中。

信任是医护人员最宝贵的“护身符”。面对严重的疾病,患者可能会迟疑,家属可能会选择逃避,医护人员反而是最想救治患者的。医疗有风险,唯有患者的信任,医护人员才能全力以赴。

那是2012年,李小飞曾接诊一个患者,是气管长段肿瘤,病变已经长达10多公分。

人的气管只有12公分左右,病变切除后想要实现气管吻合,切除的最大长度不能超过6.4公分,10多公分的病变不可能实现切除后吻合,只能采用取代方式。

根据患者病情,李小飞考虑做气管移植,但是面临很多问题。

一是伦理学,能不能做?二是很多尝试都失败了,能不能成功?

患者妹妹给李小飞发了一个短信,鼓励他放手一搏,就算不成功也是一次尝试和经验的积累,哥哥也算是为医学的进步作最后一点贡献。

“没先例可循、不符合伦理学、没经验可谈,我凭什么给患者做这个手术?万一失败了,岂不是把他当成了试验品?”李小飞的内心极度煎熬。在等待合适气管供体期间,患者不幸去世。

患者的妹妹又给李小飞发了一个短信,很长很长的短信:李主任,您应该给我哥做这个手术,我知道他不做手术肯定活不了,您做完手术他即便活不了我也认了。我也知道,您的压力很大,我理解。其实您应该相信我,不管结果如何,我绝不会找您任何麻烦。

换位思考、敬畏生命,站在抉择的十字路口,每一个医者都在负重前行。

李小飞一直强调:“科室今天没有医患纠纷,不等于明天没有医患纠纷!只要医生去努力救治患者,去做高难度的复杂手术,就可能出问题、有纠纷。那怎么办?我们都躺平么?只能尽最大努力去降低问题的发生,为每一个患者争取最好的治疗结果,这就是鞭策我们不断进步的动力”。

近期,李小飞给科里医生规定了两本必读书籍,《协和胸外科学》《顾恺时胸心外科手术学》,必须精读,每一页都要勾出来画出来,刻在脑子里,掌握胸外科的全部知识,水电平衡、外科基础、患者全身状况评估、骨科、心外、心内都要深入了解。今年,科室已经发表了一篇SCI论文,也拿到了课题。

“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天上也从来不会掉馅饼。馅饼要靠自己做、自己扔、自己接。”这是李小飞常常鼓励年轻医生的话。

这就是一个胸外科医生的情怀。李小飞努力学习、拼命工作,为培养年轻医生呕心沥血不遗余力,为的就是能利用自己丰富的医学知识和精湛的外科技术更好地为人民服务。